四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川陕苏区嘉陵江畔,经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终点是陕甘苏区;其中9军、30军和由中央红军五军团改编的5军组成西路军,在到达陕甘苏区前的宁夏战役中西渡黄河,经宁夏、甘肃、青海,在消灭了总数超过自己的马家军部队的同时,先后于 1936年12月、1937年1月和3月遭到马家军的歼灭性打击,残部于1937年4月到达新疆,是最后一支结束长征的红军部队。
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0月,一、二、四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在整整一年的长征中,纵横十一个省,长驱25000,击溃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途中无数的艰难险阻,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战略大转移,终于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全体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分,也到达陕北,和一方面军会师。至此,全国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这时候,红军从30万人减到3万人左右。我们党的力量虽然在数量上暂时减少了,但他们是红军和党的极可宝贵的精华。
展示红军长征壮丽画卷
《七律 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壮丽画卷”,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每幅画卷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腾越【五岭】
腾细浪——形容险峻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疾跨【乌蒙山】
走泥丸——形容绵延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巧渡【金沙江】
云崖暖——指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飞夺【泸定桥】
铁索寒——指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喜踏【岷山】雪
尽开颜——形容红军翻过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的胜利喜悦。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我最欣赏飞夺泸定桥,展现了红军战士不畏生死,不怕牺牲的伟大长征精神。
据史料记载,若尔盖县曾两度留下红军的足迹,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难历程大部分在若尔盖县境内。境内有著名的巴西会议会址、包座战役旧址等革命遗迹。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皆由若尔盖县出川入甘,也是四川省境内红军三大主力唯一共同走过的县份。
红军长征最艰苦的阶段是爬雪山、过草地,有上万红军战士长眠在若尔盖水草地。若尔盖县的史料表明:“红军过草地时都在深秋和初秋季节,秋天的水草地野草茂盛,草丛里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难辨东西南北。草丛间积水泛滥,水呈淤褐色,散发出一股腐臭的气味,广阔无边的水草地里几乎找不到一条路,环顾四周都是一片片水洼地,人踩到软绵绵的草包上,稍有不慎就会陷下去,遭受灭顶之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