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视频稳定器拍摄微电影(微单拍摄需要稳定器嘛)

婚礼拍摄中稳定器的作用大吗?稳定器能多功能些吗?

你用的是单反吧,稳定器最大的麻烦是调平,每次调都要浪费很多时间,一般这个就不要考虑什么换镜头之类的了,不然换镜头又要调平,容易错过很多精彩瞬间,而且臂力不好坚持不了多久 ,我用的是兰帕特的手持云台,效果很不错,调平很容易

用视频稳定器拍摄微电影

微电影用什么三轴稳定器好些?他能提高拍摄效率吗?

是拍摄微电影用吗?那兰帕特的应该是首选了,三轴稳定器看起来很精致的,整体感觉都不错,性价比很高。

拍摄微电影的大概流程

微电影制作周期短,时效性强,更贴近大众生活,是时代赋予电影文化的新理念,适用于互联网、多媒体、手机视频等多种平台,具有娱乐性、创意性和广告价值。那么微电影制作的主要流程以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微电影制作的主要流程——剧本创作

相对传统广告,微电影以情节的高低起伏带动用户的情绪,通过故事主人公的“事与情”达到升华,潜在的引发用户对品牌的共鸣以及支持。因此,一个优秀的剧本是一部优秀微电影的基础,而精华就取决于策划方案的创意。

二、微电影制作的主要流程——准备设备和设计分镜

1、准备设备 拍摄器材要根据拍摄的微电影的预算来算的。事先有个大致的计划,比如想拍好一点就可以租赁好一点的设备仪器,运用程度也要盘算好。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设备,尽量去掉,节省成本。

2、设计分镜 简单说即是分配镜头,就是事前打好拍摄的草图,什么地方用什么镜头,开头怎么开始拍,末尾怎么收镜,也是方法万千。这就要根据导演想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展现故事内容,从而缩短了拍摄时间。

三、微电影制作的主要流程——选择演员

在拍摄微电影之前,基本的剧组配备人员要齐全,分工明确,不能逮着谁就安排谁,根据个人的爱好和能力来。其中,演绎人员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提前安排好拍摄场地,有计划地进行。场地的选择要适合微电影剧本的剧情,做到情、景、剧结合。演员事先要背好台词,并对拍摄的画面根据台词进行预演,尽量减少拍摄才是第一次表演的情形,减少拍摄时间,从而减少拍摄成本。

四、微电影制作的主要流程——后勤工作

为剧组做好后勤保障,安排演员住宿、场务道具,联系好饮食与用水。交通也要安排妥当。

五、微电影制作的主要流程——后期制作

把拍摄来的视频用软件"剪辑"整理一下,如果不想被剪太多镜头,那么在分镜头设计一环节就要事前分配得完善一点,还可以加上点软件特效,比如亮一点,暗一点,画面少抖一点,来点字幕(还有合作人员的名单呀),当然还有合适剧情的配乐,软件是需要人来熟练操作的。微电影制作后期直接影响到片子的质量度、观赏感觉,要专业制作人士才能完成。因此,后期制作的安排一定需要有软件制作经验或学习过软件制作的人员。1.视频设备:尼康D7000,镜头是18-105的套头,以及50 1.8G的标定。外接麦克是飞利浦的SHM1000,70块钱,随便接一个效果都会好很多。

2.准备阶段:verycd上面可以下个vegas,然后破解。破解程序需要用管理员身份运行,否则报错。准备一个三脚架,如果是视频用三脚架最好,摄影三脚架其次。云台不好用,不容易找平衡。为了找平衡方便,最好是能只左右摆动、只上下摆动的脚架,最好带水平仪。

写好剧本,主线一定要准备好,有哪些主要场景,如何保证衔接、呼应。台词设计好。如果有时间最好有分镜头剧本,提前想好每个场景有哪些镜头,机位如何摆放、人物的基本动作。

做好动员,安排好拍摄顺序。虽然视频可以补拍,但是天气、光线、衣服、演员心情等的变换,让后期补拍难度较大,基本补就是补一个场景。所以尽量多拍几遍,争取减少补拍可能。

3.拍摄阶段:尽量使用三脚架,保证视频稳定。如果是需要加强紧凑感,可以手持,让镜头有呼吸感,比较容易营造紧张气氛。

使用手动对焦,或者干脆避免二次对焦。D7000虽然是有自动对焦功能,但基本是废柴功能,会不停产生拉风箱情况,对焦缓慢。所以尽量少拍摄物距的变化,用分镜头来代替。

4.注意景深。拍对话的时候,如果使用正反打,定焦头的浅景深是必须的,注意不要跳轴。单机位拍正反打,只能是拍两遍再做后期,有条件的话尽量双机位吧。

注意麦克风离演员的距离。同期声是比较省事的做法,后期配音实在麻烦,所以尽量选择指向性较好的麦克风,同时保证麦克风离演员的距离相差不大,而且对于说话声音小的演员,要适当将麦克风放的近一些,或让演员适当提高音量。

预演也记得要拍下来,很可能第一遍反而是最好的。NG也不必早早停掉录像,后期拿来做花絮也是很有意思的。

5.后期阶段:拍摄记得选好格式。我用的是高清1280*720的,最后压缩一次要花一个小时,如果是高清1080的,后期压缩会很痛苦。如果没有特别的高清需求,720的足够用了。

vegas剪辑的教程、视频不少。记得用好“跟随”功能和“忽略分组”功能。作为微电影,为了追求比较快的节奏,除非大场景切换,可以尽量少的使用转场特效。前期多拍,后期多剪,凡是不好的镜头或者情节,就大刀阔斧的删,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最初剧本来做。

微电影一般不需要太多音乐,否则会显得杂乱。选用一首曲子,不断重复、强化,效果反而更好。用好包络线很关键,好的音效就是要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去调试。

vegas压缩出来的avi会非常的大,4分钟就有20G了,然后可以用格式工厂压缩。生成视频以及格式压缩各需半小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微电影》一:主题定位

主题是一个片子的灵魂。首先要确定好制作一个什么样的微电影,有一个中心思想,朝着这个主旨不断的努力,制作出理想中的微电影。

二:剧本 方案

前期策划,剧本写作,与赞助商(或潜在推广客户)沟通剧本方案,确定最终剧本。

三:分镜头脚本

分镜头脚本的写作,此步骤的目的是为了后期拍摄和剪辑更加有条理,尽量细化,将同场景的镜头分出来,后期拍摄更加省时。

四:演员确定

角色选定,好的演员比好的后期制作更加重要。

五:前期准备

拍摄前,要做好拍摄日期安排和选择好拍摄场地,保证拍摄过程中更加顺畅。实现对取景的地方进行踩点,一切有计划的进行。

六:后期制作

片子拍摄好后,进行初剪、精剪、配音、配乐、字幕、特效,片头片尾包装等一系列的制作,

让整个片子达到理想的效果,并能够带给观众视听结合的感受。1.视频设备:尼康D7000,镜头是18-105的套头,以及50 1.8G的标定。外接麦克是飞利浦的SHM1000,70块钱,随便接一个效果都会好很多。

2.准备阶段:verycd上面可以下个vegas,然后破解。破解程序需要用管理员身份运行,否则报错。准备一个三脚架,如果是视频用三脚架最好,摄影三脚架其次。云台不好用,不容易找平衡。为了找平衡方便,最好是能只左右摆动、只上下摆动的脚架,最好带水平仪。

写好剧本,主线一定要准备好,有哪些主要场景,如何保证衔接、呼应。台词设计好。如果有时间最好有分镜头剧本,提前想好每个场景有哪些镜头,机位如何摆放、人物的基本动作。

做好动员,安排好拍摄顺序。虽然视频可以补拍,但是天气、光线、衣服、演员心情等的变换,让后期补拍难度较大,基本补就是补一个场景。所以尽量多拍几遍,争取减少补拍可能。

3.拍摄阶段:尽量使用三脚架,保证视频稳定。如果是需要加强紧凑感,可以手持,让镜头有呼吸感,比较容易营造紧张气氛。

使用手动对焦,或者干脆避免二次对焦。D7000虽然是有自动对焦功能,但基本是废柴功能,会不停产生拉风箱情况,对焦缓慢。所以尽量少拍摄物距的变化,用分镜头来代替。

4.注意景深基本流程

step1剧组组建

包括导演(大佬、总负责人),编剧(剧本作者),摄像(拿镜头的),后期(各种剪辑和录入),剧务(剧组的爸),场记(记录镜头),后勤(剧组的妈)等。

step2成本预估

预估拍摄成本及集资,众筹或拉赞助。如果是自己想做一部作品,众筹比较快捷和合适。

step3准备剧本

很重要的一环,要让观众在30分钟内对影片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微成本拍摄的微电影,绝对需要以剧情打动人。

step4 剧本修改

依据核心剧本/剧情,编剧修改和完善剧本。

step5分镜头脚本拟定

分镜头剧本简单来说就是把镜头画出来。它的作用,就好比建筑大厦的蓝图,是摄影师进行拍摄,剪辑师进行后期制作的依据和蓝图,也是演员和所有创作人员领会导演意图,理解剧本内容,进行再创作的依据。不要少看一部微电影的分镜头,海量。

step6拍摄前准备

后勤、剧务列出道具和场景需求清单,然后考察场地。根据剧情,需要用到的场景不会少于10个,可以免费拍摄的场地会被优先选择,然后在鲸鱼易租里租借些符合主题或增加亮点的装饰品。

摄像组准备摄影器材,单反,滑轨,小斯,脚架,录音器材,打板器等等。

导演和编剧选演员,长得好看普通话过关就行,又没片酬,卖个脸而已。

step7开拍

摄像组开始忙,摄像机,单反,小斯,滑轨,调色温,调这个那个,跟着分镜头脚本拍。

拍摄时录音建议录同期音,因为演员不专业,后期配音情绪很难表达到位。

重要提醒:吃饱了再拍,现场的三餐根据进度来,吃饭得在拍完后。

step8后期处理

交给专业的人用ae做,各种剪辑、色彩、声音和画面的学问。

step9发布作品

大多数作品是提交至各大视频网站,当然部分精品也可以交由电影发行公司操作。

用视频稳定器拍摄微电影

大、小斯坦尼康各指什么

斯坦尼康 是稳定器 可以绑在身上摄像的时候可以减震的 大小就是 有大的 也有小的斯坦尼康(steadicam),即摄影机运动拍摄稳定器和单反视频拍摄稳定器器两种。一种轻便的电影摄影机机座,可以手提。由美国人garrett brown发明,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为业内普遍使用。

steadicam(斯坦尼康)tank摄像机减震器为摄像机减震器的专业型号,适合电视剧制作、文艺晚会、运动节目。承放1.2kg-7.5kg摄像机或单反,通过68厘米的伸缩钢丝来保持平衡及控制摄像机的升降,恰似绑在身上的小型升降臂。摄像机的承重背心的胸架适合男女操作者使用,胸架上的承座可以左右安装以改变习惯于左右手的操作者。稳定器平衡支柱重量轻、承重高,可伸缩。

斯坦尼康大约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进入中国,一些电影制片厂的摄像师们成为了斯坦尼康进入中国的第一批体验者;并且从中涌现了一批对于斯坦尼康技术进行改良的资深用户。但由于进口斯坦尼康价格昂贵均价在2万元人民币以上.造成了斯坦尼康只能在小众人群中使用.随着国内影视行业的逐渐发展.一些国内的知名后期电影特效公司itmg视效牵头tank工业制造商联合开发以tank坦克品牌为主的国产类斯坦尼康.在造价和销售价上已经是远地国外产品.产品价格已经拉低到万元以下.大大的方面了国内运动镜头拍摄者斯坦尼康的使用.让更多的摄影摄像爱好者有机会接触到这类高端的影视器材设备。

现在的斯坦尼康已经应用到电影前期拍摄.宣传片前期拍摄.广告片拍摄.专题记录片拍摄.微电影的拍摄. 甚至已经介入到和高端婚礼摄像行业. 让斯坦尼康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斯坦尼康目前分为5类:

1大型斯坦尼康:承重背心+减震力臂+稳定平衡杆

2陀螺仪斯坦尼康:承重背心+减震力臂+稳定平衡杆+陀螺仪滚筒

3低拍版斯坦尼康:承重背心+减震力臂+稳定平衡杆+低拍c型架+角度调解器

4监视器斯坦尼康:承重背心+减震力臂+稳定平衡杆+监视器+电池+角度调解器

5手持版斯坦尼康:稳定平衡杆

编辑本段使用与功能一般情况下,抖动的画面容易使观众产生烦躁、疲劳、和反感的感觉;另外,画面的稳定性好对后期制作中加入多层特技有很大帮助;画面抖动再加上噪波是所有压缩算法的大敌,基于mpeg高压缩率的传输系统,以及dvd和应用长gop技术的数字播出的出现,则要求图像稳定性更高,这样才能保证图像的质量。

通常,在移动拍摄时我们可借助轨道车、摇臂来降低摄影机的抖动。但斯坦尼康有着极大的的灵活性、便利性。它可以拍摄比摇臂时间更长的长镜头,而轨道需要平坦的地面,斯坦尼康却可以适应山地、台阶等更多的环境,可以完成更为复杂的移动镜头拍摄。这也许就是他们的区别,也是斯坦尼康的特点。

当前,电影开始越来越多的运用斯坦尼康来拍摄很多长镜头和运动镜头,以保证更好的视觉效果和叙事节奏。比如一些影片会用载人摇臂结合斯坦尼康共同完成一个长镜头的开篇,还有一些打斗、战争场面以及越来越多的普通场景也会用斯坦尼康来拍摄。

有一点一定要清楚,斯坦尼康并不是代替轨道和摇臂的新生产物,而是另一种视角和观点的实现方式,是营造一种空间感的工具,如果要用它实现轨道的画面效果,那是不实际的,不要试图用它代替轨道,而要好好的利用它所营造另一种感觉,简单的说就是要掌握和理解斯坦尼康特有的语言;其次,斯坦尼康是高度人机结合的设备,使用时需要对走路姿势,腰肩的角度,手臂的随和程度,手指的分配,机器三轴向的配平等若干环节进行训练和校调,在专业领域里斯坦尼康是一个专门的工种,很多都到美国去进行专门的培训,目前国内好像也有一些了。

这项技术本由cinema products corporation独家拥有,2000年10月,steadicam®;成为摄影机制造商tiffen的注册商标。

garrett brown的steadicam在最早在《洛奇》和《光荣之路》两部影片中,极大地提升了摄影效果,并引发了一场轰动。其中,《光荣之路》一片为haskell wexler赢得了1976年的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在我们开拍之前,haskell就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你无法前后移动你的摄影车,最可行的一招就是把它凌空架起”,garrett brown说。尽管斯坦尼康在曲线运动上不如摄影推车来得自如,但是在进行水平方向的位移上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斯坦尼康在展示镜头运动过程中的画面内容上,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事物的本质。1980年,在影片《闪灵》中,stanley kubrick出于个人偏好,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这一作法使得斯坦尼康的作用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俄罗斯方舟》就是借助斯坦尼康而制作完成的一部86分钟的电影,全片一共只用了一个长镜头。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一位名叫盖瑞特·布朗的商务总监兼制片商开始研究另一种稳定系统以规避上述局限性。布朗打算构造一个高度便携式装置,以将相机与摄影师分离开来,同时还可以提高相机的平衡性,以减少振动和摇晃。

1973年,布朗发明了一台十分简单却具有革新意义的机器,从而实现了这一目标。布朗稳定器(后来更名为斯坦尼康)

编辑本段基本原件一只具有关节的等弹性弹簧合金减震臂

斯坦尼康基本原件

一个专门设计的平衡组件,用于支持相机设备

一件辅助背心

编辑本段应用steadicam(斯坦尼康)摄像机减震器新款skⅱ型为减震器的专业型号,适合电视剧制作、文艺晚会、运动节目。承放4.5-10公斤摄像机,通过68厘米的伸缩钢丝来保持平衡及控制摄像机的升降,恰似绑在身上的小型升降臂。skⅱ型背心的胸架适合男女操作者使用,胸架上的承座可以左右安装以改变习惯于左右手的操作者。碳素纤维主支柱重量轻、承重高,3.5寸绿色显示器,即使室外强光下也能便于监视画面构图。

一般情况下,抖动的画面容易使观众产生烦躁、疲劳、和反感的感觉;另外,画面的稳定性好对后期制作中加入多层特技有很大帮助;画面抖动再加上噪波是所有压缩算法的大敌,基于mpeg高压缩率的传输系统,以及dvd和应用长gop技术的数字播出的出现,则要求图像稳定性更高,这样才能保证图像的质量。

通常,在移动拍摄时我们可借助轨道车、摇臂来降低摄影机的抖动。但斯坦尼康有着极大的的灵活性、便利性。它可以拍摄比摇臂时间更长的长镜头,而轨道需要平坦的地面,斯坦尼康却可以适应山地、台阶等更多的环境,可以完成更为复杂的移动镜头拍摄。这也许就是他们的区别,也是斯坦尼康的特点。

斯坦尼康

当前,电影开始越来越多的运用斯坦尼康来拍摄很多长镜头和运动镜头,以保证更好的视觉效果和叙事节奏。比如一些影片会用载人摇臂结合斯坦尼康共同完成一个长镜头的开篇,还有一些打斗、战争场面以及越来越多的普通场景也会用斯坦尼康来拍摄。

有一点一定要清楚,斯坦尼康并不是代替轨道和摇臂的新生产物,而是另一种视角和观点的实现方式,是营造一种空间感的工具,如果要用它实现轨道的画面效果,那是不实际的,不要试图用它代替轨道,而要好好的利用它所营造另一种感觉,简单的说就是要掌握和理解斯坦尼康特有的语言;其次,斯坦尼康是高度人机结合的设备,不是所有的人穿上就可以拍出理想的效果,斯坦尼康需要对走路姿势,腰肩的角度,手臂的随和程度,手指的分配,机器三轴向的配平等若干环节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校调,实际上再在专业领域里斯坦尼康是一个专门的工种,很多都到美国去进行专门的培训,目前国内好像也有一些了,简单的说,要想用好这个玩艺儿,一定要进行科学练习和专业的校调。

这项技术本由cinema products corporation独家拥有,2000年10月,steadicam®成为摄影机制造商tiffen的注册商标。

garrett brown的steadicam在最早在《洛奇》和《光荣之路》两部影片中,极大地提升了摄影效果,并引发了一场轰动。其中,《光荣之路》一片为haskell wexler赢得了1976年的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在我们开拍之前,haskell就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你无法前后移动你的摄影车,最可行的一招就是把它凌空架起”,garrett brown说。尽管斯坦尼康在曲线运动上不如摄影推车来得自如,但是在进行水平方向的位移上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斯坦尼康在展示镜头运动过程中的画面内容上,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事物的本质。1980年,在影片《闪灵》中,stanley kubrick出于个人偏好,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这一作法使得斯坦尼康的作用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俄罗斯方舟》就是借助斯坦尼康而制作完成的一部86分钟的电影,全片一共只用了一个长镜头。

斯坦尼康摄影师在电影史上留下了很多最令人难忘的镜头。《洛奇》(1976)是首部使用斯坦尼康的故事片之一,剧中摄影师盖瑞特·布朗登上费城美术馆的台阶为人们展示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的英姿,众人皆为之倾倒。该镜头是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镜头之一,而在发明斯坦尼康之前是可望不可及的。在《闪灵》(1980)一片中,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使用斯坦尼康镜头将鬼屋的走廊尽展眼底,另一个镜头则是杰克·尼克尔森穿过一条白雪皑皑的篱笆小径。

马丁·斯科塞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以及其他众多导演都曾使用极其复杂的斯坦尼康镜头去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场景。在《盗亦有道》(1990)一片中,斯科塞斯使用斯坦尼康镜头将观众带入科巴卡巴纳海滩一家热闹非凡的餐厅中。在一个长达五分钟的镜头中,观众目送雷·利奥塔从后门穿过厨房,沿楼梯走上酒吧区,最后停下来招呼顾客。这是电影中最吸引人的镜头之一。

斯坦尼康也被用于特效镜头中。在《星球大战6绝地归来》(1983)一片中,对于极速追车这一幕,这可是摄

斯坦尼康

影师盖瑞特·布朗带着相机在加州雷德伍德国家公园中的几个地方缓慢行走才拍摄成功的。特效处理工作人员将这些镜头快进并将其与演员在自动车上的蓝屏镜头相拼接,才得到这样一组令人兴奋的追车镜头。如果没有斯坦尼康,在快进时,这些镜头会发生晃动。

斯坦尼康为制片人和电影爱好者提供了全新的自由移动空间。使用斯坦尼康,导演可以带着照相机(从广义上来讲还包括观众)走进森林、穿越人群或钻入山洞。在《急诊室的故事》等电视节目中,斯坦尼康镜头使观众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节目中的一员。这部简单的机器真正永远地改变了电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