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电影院看就知道~哈哈
所以有的演员不愿意拍,导演和制片人也不会强求,虽说有这样那样不成文的规定说未婚不可以有吻戏,但是泰剧看多了会发现,这个说法不成立,完全看演员意愿的
借位摄影通常是利用画面空间的前后关系,也就是前景与后景的关系来创造出前后事物间的某种趣味性的摄影效果。因此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这一摄影需要在构图中尽量找到画面中前景与环境或者前景与主体间的关系,尤其是一种巧妙的关系,同时取消两者间的空间距离,达到“移花接木”的效果。或者说,他取消纵深感来使得前后景物“吻合”成一个事物的两个部分,从而创造新的关系。我所认识的一些电影摄影师告诉我一个规律(注:他们没有上过电影学院,所以我不知道算不算专业意见,但他们的确在很多电影中是这般的处理,所以我权当是专业意见来说说和大家讨论。)这个规律就是动的东西可以让摄影机不动,不动的东西就让摄影机动起来。比如我们拍两个人坐着看风景,由于两个人的位置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的摄影机摆定的话,那么所拍出来的画面难免有死板之嫌。处理的办法有多种,视乎你的需要,举例说我们可以手提从二人背影摇至前面见二人表情,这既可交代二人的关系位也可表现二人的当前表情。用固定机位的话就要分开为两个镜头来表现,一个拍关系位镜头,一个拍二人表情,且两个镜头连接多少还有生硬感,远没有一个镜头完成的流畅和舒服。这类镜头的处理有很多可以利用一些简陋辅助工具完成,甚至可以自制简陋的小摇臂来拍摄,或是我上次说的用“威也”模拟车轨完成。运动着东西让机器不动是由于最终画面已经是动的了,固定机器是为了更好的控制画面,因为运动的对象总是难控制焦点和 构图的。当然,你有条件和足够的自信也是可以采取各样的手法完成的,我就曾拍一个二人骑车的镜头时采用机器横移跟拍的手法拍摄,具体是叫另一个人骑车带我跟拍骑车的对象,就是跟焦很累。运动的画面要注意镜头的衔接关系,不要前后一会左移一会右移看起来怪怪的感觉。还要注意的是尽可能用手动档,因为自动挡对运动的对象拍摄时容易虚焦。 什么是习惯视觉?标准镜头加人的正常站立高度拍摄出来的画面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景物一样平淡无奇,我自己称这为习惯视觉。有时候你蹲着看对面街可能就比你站着对面街所见的一切来的有趣。所以,拍摄的时候不要让自己过于舒服,我见过很多dv作者就是通篇作品拿个大脚架升至人的高度,从头到尾的站在一旁抽着烟看着那个小小的dv液晶屏拍东西。这并不是说这样子不行,各人有各人对画面的理解。但在我看来,与习惯视觉一样出来的画面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记录片除外)。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降低机器或是将机器升得更高,用一些不同的视觉来丰富我们的画面,这没有什么不好。甚至我们还可以用非人的主观角度拍摄,比如拍一个洗脸的镜头,剧本要求角色把头探到水里去,我们除了客观的拍摄角色的动作外,还可以虚拟水中某物的主观角度拍摄角色在水中的镜头,方法见上次说的水中镜头技巧。总之,你不想你的画面有呆板嫌疑的时候,想法设法拍摄有别于习惯视觉的画面,对于丰富你的画面是有用的。 失重这里是说在画面构图上的失重,失重是用构图形式来表现相关主题时所故意处理的一种手法。比如我们想表现一个人的压抑感时可以在构图上将这个人放在画面的最边上且面部是朝着画边的,这样,人的背景是空阔的画面而面向的是狭窄的空间,这般失重的空间比例便可隐喻着人的心理背景,更好的表述主题。同样的位置如果人的面向反过来的话就不同了,这样的构图形式看似是失重,其实不然。这有关乎视觉传达的原理中视线方向性和视觉心理的问题,简单地可以理解为一个人面向空间的阔大足以均衡位置上的失重感。这类镜头所适用表现的主题正好和上一个相反,即是可以用来表现一个的朝气或是信心十足等阳光的一面。失重是有目的性的表现手法,很多我们见到的一些失重构图是作者处理不好画面的均衡性所导致的,比如在一个房间里由于景物放置和没有很好的考虑构图导致出来的画面里一边很多杂物一边极少东西,而人又是站在不伦不类的位置上,这就是真的是失重了。通过构图表现主题的手法有很多,比如中置构图、三 角形构图等等,一切是根据主题需要运用。 变异 借用平面构成里的一个概念,即只用一个元素明显有别于其他相同元素,比如所有人面同一个方向排队的时候,你安排的主角却在队午中面朝反方向的站立和人对话,那么,这个在队伍中无疑是突出的。同样的原理可以引伸开去,主要是为了更有利地更直接的表述主体。又比如角色在人流中逆向行走;在众多灰色调的人群中鲜艳的角色;一排整齐排放的自行车当中一辆倒地的自行车等等。无论是何种的变异方式,无论变异的主体是人还是物,都是为了更加的突出主体,迅速的吸引受众的视觉,然后可以便利的展开叙事。 节奏 我记得有个朋友在看电视的时候突然问我:为什么有些 mtv怎么看都没劲,我想可能是画面节奏问题,后来看了一些dv作品后我确信一点是:很多dv作者的确是没有注意到画面节奏问题,因为在里面的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几乎没有景别的区别,要么中景接中景接中景,要么全景接全景接全景,很少在镜头的衔接上让景别的大小来控制节奏,更不用说用镜头的长短来控制节奏。无论是镜头的长短还是景别的大小,需要象音乐一样有起伏迂回才会有旋律有节奏,有节奏的画面在视觉上才是流畅和舒服的画面,才是更容易令观众接受的画面。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在决定用中景全景还是特写;在决定用长镜头还是分剪镜头的时候;先不妨想想前后镜头长短大小问题,做到张弛有序,心中有数为好。我所认识的一些电影摄影师告诉我一个规律(注:他们没有上过电影学院,所以我不知道算不算专业意见,但他们的确在很多电影中是这般的处理,所以我权当是专业意见来说说和大家讨论。)这个规律就是动的东西可以让摄影机不动,不动的东西就让摄影机动起来。比如我们拍两个人坐着看风景,由于两个人的位置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的摄影机摆定的话,那么所拍出来的画面难免有死板之嫌。处理的办法有多种,视乎你的需要,举例说我们可以手提从二人背影摇至前面见二人表情,这既可交代二人的关系位也可表现二人的当前表情。用固定机位的话就要分开为两个镜头来表现,一个拍关系位镜头,一个拍二人表情,且两个镜头连接多少还有生硬感,远没有一个镜头完成的流畅和舒服。这类镜头的处理有很多可以利用一些简陋辅助工具完成,甚至可以自制简陋的小摇臂来拍摄,或是我上次说的用“威也”模拟车轨完成。运动着东西让机器不动是由于最终画面已经是动的了,固定机器是为了更好的控制画面,因为运动的对象总是难控制焦点和 构图的。当然,你有条件和足够的自信也是可以采取各样的手法完成的,我就曾拍一个二人骑车的镜头时采用机器横移跟拍的手法拍摄,具体是叫另一个人骑车带我跟拍骑车的对象,就是跟焦很累。运动的画面要注意镜头的衔接关系,不要前后一会左移一会右移看起来怪怪的感觉。还要注意的是尽可能用手动档,因为自动挡对运动的对象拍摄时容易虚焦。 什么是习惯视觉?标准镜头加人的正常站立高度拍摄出来的画面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景物一样平淡无奇,我自己称这为习惯视觉。有时候你蹲着看对面街可能就比你站着对面街所见的一切来的有趣。所以,拍摄的时候不要让自己过于舒服,我见过很多dv作者就是通篇作品拿个大脚架升至人的高度,从头到尾的站在一旁抽着烟看着那个小小的dv液晶屏拍东西。这并不是说这样子不行,各人有各人对画面的理解。但在我看来,与习惯视觉一样出来的画面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记录片除外)。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降低机器或是将机器升得更高,用一些不同的视觉来丰富我们的画面,这没有什么不好。甚至我们还可以用非人的主观角度拍摄,比如拍一个洗脸的镜头,剧本要求角色把头探到水里去,我们除了客观的拍摄角色的动作外,还可以虚拟水中某物的主观角度拍摄角色在水中的镜头,方法见上次说的水中镜头技巧。总之,你不想你的画面有呆板嫌疑的时候,想法设法拍摄有别于习惯视觉的画面,对于丰富你的画面是有用的。 失重这里是说在画面构图上的失重,失重是用构图形式来表现相关主题时所故意处理的一种手法。比如我们想表现一个人的压抑感时可以在构图上将这个人放在画面的最边上且面部是朝着画边的,这样,人的背景是空阔的画面而面向的是狭窄的空间,这般失重的空间比例便可隐喻着人的心理背景,更好的表述主题。同样的位置如果人的面向反过来的话就不同了,这样的构图形式看似是失重,其实不然。这有关乎视觉传达的原理中视线方向性和视觉心理的问题,简单地可以理解为一个人面向空间的阔大足以均衡位置上的失重感。这类镜头所适用表现的主题正好和上一个相反,即是可以用来表现一个的朝气或是信心十足等阳光的一面。失重是有目的性的表现手法,很多我们见到的一些失重构图是作者处理不好画面的均衡性所导致的,比如在一个房间里由于景物放置和没有很好的考虑构图导致出来的画面里一边很多杂物一边极少东西,而人又是站在不伦不类的位置上,这就是真的是失重了。通过构图表现主题的手法有很多,比如中置构图、三 角形构图等等,一切是根据主题需要运用。 变异 借用平面构成里的一个概念,即只用一个元素明显有别于其他相同元素,比如所有人面同一个方向排队的时候,你安排的主角却在队午中面朝反方向的站立和人对话,那么,这个在队伍中无疑是突出的。同样的原理可以引伸开去,主要是为了更有利地更直接的表述主体。又比如角色在人流中逆向行走;在众多灰色调的人群中鲜艳的角色;一排整齐排放的自行车当中一辆倒地的自行车等等。无论是何种的变异方式,无论变异的主体是人还是物,都是为了更加的突出主体,迅速的吸引受众的视觉,然后可以便利的展开叙事。 节奏 我记得有个朋友在看电视的时候突然问我:为什么有些 mtv怎么看都没劲,我想可能是画面节奏问题,后来看了一些dv作品后我确信一点是:很多dv作者的确是没有注意到画面节奏问题,因为在里面的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几乎没有景别的区别,要么中景接中景接中景,要么全景接全景接全景,很少在镜头的衔接上让景别的大小来控制节奏,更不用说用镜头的长短来控制节奏。无论是镜头的长短还是景别的大小,需要象音乐一样有起伏迂回才会有旋律有节奏,有节奏的画面在视觉上才是流畅和舒服的画面,才是更容易令观众接受的画面。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在决定用中景全景还是特写;在决定用长镜头还是分剪镜头的时候;先不妨想想前后镜头长短大小问题,做到张弛有序,心中有数为好。
借位摄影通常是利用画面空间的前后关系,也就是前景与后景的关系来创造出前后事物间的某种趣味性的摄影效果。因此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这一摄影需要在构图中尽量找到画面中前景与环境或者前景与主体间的关系,尤其是一种巧妙的关系,同时取消两者间的空间距离,达到“移花接木”的效果。或者说,他取消纵深感来使得前后景物“吻合”成一个事物的两个部分,从而创造新的关系。我所认识的一些电影摄影师告诉我一个规律(注:他们没有上过电影学院,所以我不知道算不算专业意见,但他们的确在很多电影中是这般的处理,所以我权当是专业意见来说说和大家讨论。)这个规律就是动的东西可以让摄影机不动,不动的东西就让摄影机动起来。比如我们拍两个人坐着看风景,由于两个人的位置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的摄影机摆定的话,那么所拍出来的画面难免有死板之嫌。处理的办法有多种,视乎你的需要,举例说我们可以手提从二人背影摇至前面见二人表情,这既可交代二人的关系位也可表现二人的当前表情。用固定机位的话就要分开为两个镜头来表现,一个拍关系位镜头,一个拍二人表情,且两个镜头连接多少还有生硬感,远没有一个镜头完成的流畅和舒服。这类镜头的处理有很多可以利用一些简陋辅助工具完成,甚至可以自制简陋的小摇臂来拍摄,或是我上次说的用“威也”模拟车轨完成。运动着东西让机器不动是由于最终画面已经是动的了,固定机器是为了更好的控制画面,因为运动的对象总是难控制焦点和 构图的。当然,你有条件和足够的自信也是可以采取各样的手法完成的,我就曾拍一个二人骑车的镜头时采用机器横移跟拍的手法拍摄,具体是叫另一个人骑车带我跟拍骑车的对象,就是跟焦很累。运动的画面要注意镜头的衔接关系,不要前后一会左移一会右移看起来怪怪的感觉。还要注意的是尽可能用手动档,因为自动挡对运动的对象拍摄时容易虚焦。 什么是习惯视觉?标准镜头加人的正常站立高度拍摄出来的画面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景物一样平淡无奇,我自己称这为习惯视觉。有时候你蹲着看对面街可能就比你站着对面街所见的一切来的有趣。所以,拍摄的时候不要让自己过于舒服,我见过很多dv作者就是通篇作品拿个大脚架升至人的高度,从头到尾的站在一旁抽着烟看着那个小小的dv液晶屏拍东西。这并不是说这样子不行,各人有各人对画面的理解。但在我看来,与习惯视觉一样出来的画面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记录片除外)。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降低机器或是将机器升得更高,用一些不同的视觉来丰富我们的画面,这没有什么不好。甚至我们还可以用非人的主观角度拍摄,比如拍一个洗脸的镜头,剧本要求角色把头探到水里去,我们除了客观的拍摄角色的动作外,还可以虚拟水中某物的主观角度拍摄角色在水中的镜头,方法见上次说的水中镜头技巧。总之,你不想你的画面有呆板嫌疑的时候,想法设法拍摄有别于习惯视觉的画面,对于丰富你的画面是有用的。 失重这里是说在画面构图上的失重,失重是用构图形式来表现相关主题时所故意处理的一种手法。比如我们想表现一个人的压抑感时可以在构图上将这个人放在画面的最边上且面部是朝着画边的,这样,人的背景是空阔的画面而面向的是狭窄的空间,这般失重的空间比例便可隐喻着人的心理背景,更好的表述主题。同样的位置如果人的面向反过来的话就不同了,这样的构图形式看似是失重,其实不然。这有关乎视觉传达的原理中视线方向性和视觉心理的问题,简单地可以理解为一个人面向空间的阔大足以均衡位置上的失重感。这类镜头所适用表现的主题正好和上一个相反,即是可以用来表现一个的朝气或是信心十足等阳光的一面。失重是有目的性的表现手法,很多我们见到的一些失重构图是作者处理不好画面的均衡性所导致的,比如在一个房间里由于景物放置和没有很好的考虑构图导致出来的画面里一边很多杂物一边极少东西,而人又是站在不伦不类的位置上,这就是真的是失重了。通过构图表现主题的手法有很多,比如中置构图、三 角形构图等等,一切是根据主题需要运用。 变异 借用平面构成里的一个概念,即只用一个元素明显有别于其他相同元素,比如所有人面同一个方向排队的时候,你安排的主角却在队午中面朝反方向的站立和人对话,那么,这个在队伍中无疑是突出的。同样的原理可以引伸开去,主要是为了更有利地更直接的表述主体。又比如角色在人流中逆向行走;在众多灰色调的人群中鲜艳的角色;一排整齐排放的自行车当中一辆倒地的自行车等等。无论是何种的变异方式,无论变异的主体是人还是物,都是为了更加的突出主体,迅速的吸引受众的视觉,然后可以便利的展开叙事。 节奏 我记得有个朋友在看电视的时候突然问我:为什么有些 mtv怎么看都没劲,我想可能是画面节奏问题,后来看了一些dv作品后我确信一点是:很多dv作者的确是没有注意到画面节奏问题,因为在里面的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几乎没有景别的区别,要么中景接中景接中景,要么全景接全景接全景,很少在镜头的衔接上让景别的大小来控制节奏,更不用说用镜头的长短来控制节奏。无论是镜头的长短还是景别的大小,需要象音乐一样有起伏迂回才会有旋律有节奏,有节奏的画面在视觉上才是流畅和舒服的画面,才是更容易令观众接受的画面。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在决定用中景全景还是特写;在决定用长镜头还是分剪镜头的时候;先不妨想想前后镜头长短大小问题,做到张弛有序,心中有数为好。我所认识的一些电影摄影师告诉我一个规律(注:他们没有上过电影学院,所以我不知道算不算专业意见,但他们的确在很多电影中是这般的处理,所以我权当是专业意见来说说和大家讨论。)这个规律就是动的东西可以让摄影机不动,不动的东西就让摄影机动起来。比如我们拍两个人坐着看风景,由于两个人的位置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的摄影机摆定的话,那么所拍出来的画面难免有死板之嫌。处理的办法有多种,视乎你的需要,举例说我们可以手提从二人背影摇至前面见二人表情,这既可交代二人的关系位也可表现二人的当前表情。用固定机位的话就要分开为两个镜头来表现,一个拍关系位镜头,一个拍二人表情,且两个镜头连接多少还有生硬感,远没有一个镜头完成的流畅和舒服。这类镜头的处理有很多可以利用一些简陋辅助工具完成,甚至可以自制简陋的小摇臂来拍摄,或是我上次说的用“威也”模拟车轨完成。运动着东西让机器不动是由于最终画面已经是动的了,固定机器是为了更好的控制画面,因为运动的对象总是难控制焦点和 构图的。当然,你有条件和足够的自信也是可以采取各样的手法完成的,我就曾拍一个二人骑车的镜头时采用机器横移跟拍的手法拍摄,具体是叫另一个人骑车带我跟拍骑车的对象,就是跟焦很累。运动的画面要注意镜头的衔接关系,不要前后一会左移一会右移看起来怪怪的感觉。还要注意的是尽可能用手动档,因为自动挡对运动的对象拍摄时容易虚焦。 什么是习惯视觉?标准镜头加人的正常站立高度拍摄出来的画面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景物一样平淡无奇,我自己称这为习惯视觉。有时候你蹲着看对面街可能就比你站着对面街所见的一切来的有趣。所以,拍摄的时候不要让自己过于舒服,我见过很多dv作者就是通篇作品拿个大脚架升至人的高度,从头到尾的站在一旁抽着烟看着那个小小的dv液晶屏拍东西。这并不是说这样子不行,各人有各人对画面的理解。但在我看来,与习惯视觉一样出来的画面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记录片除外)。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降低机器或是将机器升得更高,用一些不同的视觉来丰富我们的画面,这没有什么不好。甚至我们还可以用非人的主观角度拍摄,比如拍一个洗脸的镜头,剧本要求角色把头探到水里去,我们除了客观的拍摄角色的动作外,还可以虚拟水中某物的主观角度拍摄角色在水中的镜头,方法见上次说的水中镜头技巧。总之,你不想你的画面有呆板嫌疑的时候,想法设法拍摄有别于习惯视觉的画面,对于丰富你的画面是有用的。 失重这里是说在画面构图上的失重,失重是用构图形式来表现相关主题时所故意处理的一种手法。比如我们想表现一个人的压抑感时可以在构图上将这个人放在画面的最边上且面部是朝着画边的,这样,人的背景是空阔的画面而面向的是狭窄的空间,这般失重的空间比例便可隐喻着人的心理背景,更好的表述主题。同样的位置如果人的面向反过来的话就不同了,这样的构图形式看似是失重,其实不然。这有关乎视觉传达的原理中视线方向性和视觉心理的问题,简单地可以理解为一个人面向空间的阔大足以均衡位置上的失重感。这类镜头所适用表现的主题正好和上一个相反,即是可以用来表现一个的朝气或是信心十足等阳光的一面。失重是有目的性的表现手法,很多我们见到的一些失重构图是作者处理不好画面的均衡性所导致的,比如在一个房间里由于景物放置和没有很好的考虑构图导致出来的画面里一边很多杂物一边极少东西,而人又是站在不伦不类的位置上,这就是真的是失重了。通过构图表现主题的手法有很多,比如中置构图、三 角形构图等等,一切是根据主题需要运用。 变异 借用平面构成里的一个概念,即只用一个元素明显有别于其他相同元素,比如所有人面同一个方向排队的时候,你安排的主角却在队午中面朝反方向的站立和人对话,那么,这个在队伍中无疑是突出的。同样的原理可以引伸开去,主要是为了更有利地更直接的表述主体。又比如角色在人流中逆向行走;在众多灰色调的人群中鲜艳的角色;一排整齐排放的自行车当中一辆倒地的自行车等等。无论是何种的变异方式,无论变异的主体是人还是物,都是为了更加的突出主体,迅速的吸引受众的视觉,然后可以便利的展开叙事。 节奏 我记得有个朋友在看电视的时候突然问我:为什么有些 mtv怎么看都没劲,我想可能是画面节奏问题,后来看了一些dv作品后我确信一点是:很多dv作者的确是没有注意到画面节奏问题,因为在里面的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几乎没有景别的区别,要么中景接中景接中景,要么全景接全景接全景,很少在镜头的衔接上让景别的大小来控制节奏,更不用说用镜头的长短来控制节奏。无论是镜头的长短还是景别的大小,需要象音乐一样有起伏迂回才会有旋律有节奏,有节奏的画面在视觉上才是流畅和舒服的画面,才是更容易令观众接受的画面。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在决定用中景全景还是特写;在决定用长镜头还是分剪镜头的时候;先不妨想想前后镜头长短大小问题,做到张弛有序,心中有数为好。